池塘底泥淤泥限量有害物質分析中心:
針對雷竹林有機氯農藥六六六(HCH)殘留普遍存在的現實問題,開展了雷竹林土壤HCH 原位生物修復及修復菌劑(BHC-A)對雷竹新陳代謝及生理活性、竹林土壤養分活化影響的研究。結果表明,BHC-A 原位降解HCH 效果顯著,降解率高達85.25%;BHC-A 使用后,處理A、B 較對照雷竹葉片葉綠素SPAD 值分別提高12.82、11.36,根系活力分別提高了37.77%、24.25%,處理間差異顯著,說明BHC-A 可以提高雷竹新陳代謝及生理活性;BHC-A 生物修復過程中,與對照相比,處理A、B 土壤pH 值分別下降了0.40、0.14 個單位,土壤水解氮分別提高了80.33、62.67 mg·kg-1,差異達顯著水平;處理A 土壤有效磷、速效鉀較處理B 和對照分別提高了33.02、36.98 mg·kg-1 和27.91、29.33 mg·kg-1,差異達顯著水平;不同處理間土壤有機質及全效養分變化不明顯,即BHC-A 可以促進土壤養分釋放,提高養分生物有效性。
有機氯農藥主要是指六六六(HCH) 和滴滴涕(DDT),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因其具有毒性強、化學性質穩定、降解難等特點[1],已在全球范圍內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2-3],特別是土壤污染[4-5],僅我國被污染的土壤面積就已超過了1 400 萬hm2[6]。因此,采用適當的方法去除殘留于土壤生態系統中的有機氯農藥,對于農產品和環境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 C.D.Chu etC.S.Chao)隸屬禾本科竹亞科剛竹屬,具有出筍早、筍味鮮美、產量高、效益好等特點[7-8],是我國重要的筍用竹種。在我國雷竹主產區,雷竹林多是由原來的農業耕作地,特別是水稻田發展起來的[9],因其農藥使用歷史長、劑量大,致使目前的雷竹林土壤有機農藥殘留普遍,HCH檢出率達100%[10],含量最高可達31.8 μg·kg-1,雖未超過國家標準,但其生物活性和移動性較高,致使部分竹筍農藥殘留量超過國家食品安全標準(50 μg·kg-1)[11]。而近年來,雷竹林經營強度的增大及大量化學品的使用,致使HCH 生物活性和移動性不斷增強的同時,也導致了雷竹生長活性的降低和竹林土壤環境改變,乃至劣變退化。目前有關雷竹林農藥污染土壤生物修復研究尚屬空白。本研究針對雷竹林生態系統有機氯農藥污染的現實問題,著重開展有機氯農藥原位生物修復及修復菌劑對雷竹生理活性、土壤養分活化影響的研究,旨在為竹林可持續經營與環境保護提供技術支撐。
通過模擬土壤氣相抽提技術(Soil Vapor Extraction, SVE)通風處理甲苯、乙苯、正丙苯混合污染的黃棕壤,研究了不同通風流量、不同土壤含水率、間歇通風等因素對目標污染物去除率的影響。結果表明,通風流量和含水率是影響去除率的重要因素。當柱徑14 cm、土壤粒徑為10 目連續通風時,最佳通風流量為0.15 L·min-1,最佳含水率約17.98%條件下,甲苯、乙苯、正丙苯的去除率分別為99.84%、99.45%、98.25%,總揮發性有機物(Total VOCs,TVOCs)去除率達到了99.30%,且優于間歇通風;含水率為6.01%、24.73%時,TVOCs 的去除率僅為63.03%、89.03%,表明含水率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VOCs 的去除;苯環上支鏈越長,分子量越大,沸點越高,越難以被脫附去除,反之亦然,表明有機物的分子結構和大小也是影響通風效果的重要因素。
我國場地土壤污染問題日益突出。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區內將置換出大量工業污染場地,這些工業污染場地土壤中,揮發性有機物(VOCs)占有較大的比重,如不加治理或修復而直接使用將存在很大的環境隱患和人體健康風險[1]。
土壤中VOCs(如苯系物難于生物降解,不累積于食物鏈,但對土壤與生物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直接導致白血病的發生)[2]作為一類特殊的污染物,因具有隱蔽性、揮發性、毒害性、累積性和多樣性等污染特性[3],被列為環境中潛在危險性大、應優先控制的毒害性污染物[4]。許多發達國家已明文規定,對受VOCs 污染的土壤必須進行妥善處置,以保證生物和環境的安全[3]。
土壤氣相抽提法(Soil Vapor Extraction,SVE)是一種向污染區域通入新鮮空氣,將VOCs 從土壤中解吸至空氣流并引至地面上處理的原位技術[5]。因其高效性[6]而廣泛應用于揮發性有機物污染場地的修復。本文以VOCs 中危害性較大的甲苯、乙苯、正丙苯為目標污染物,研究了通風流量、含水率、間歇通風等參數及目標污染物性質對其去除率的影響,分析了通風前后黃棕壤中甲苯、乙苯、正丙苯的衰減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