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腐殖酸有機質氮磷鉀檢測中心:
進入土壤環境的污染物往往以有機和無機混合物的形式存在[1]。美國25%以上的污染場地含有2種以上污染物,41%以上的場地含有3 種以上污染物[2]。波蘭西里西亞地區煉焦廠附近的土壤中含有較高濃度的多環芳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和Zn、Pb、Cd[3]。由此可見,在自然界中,絕對意義上的單一污染是不存在的,污染多具有伴生性和綜合性,即多種污染物形成的復合污染。在各種類型的土壤復合污染中,重金屬-有機復合污染是一種普遍的現象,而多環芳烴和重金屬復合污染又更為常見。研究發現,非離子有機污染物(Non-ionic Organic Pollutants,NOCs) 主要與土壤有機質(Soil Organic Matter,SOM)發生作用,重金屬陽離子也能與土壤中的有機分子配位[4-5]。這樣,重金屬和有機物在土壤中可能發生交互影響,這種交互影響對重金屬和有機物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和歸趨產生重要的影響,但目前,有關重金屬與多環芳烴在土壤中,尤其在黑壚土中的交互影響行為的研究鮮見報道。因此,研究重金屬和有機物在土壤中吸附的交互作用,對于了解重金屬和有機物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態、遷移轉化以及復合污染土壤的修復都具有重要意義。
多環芳烴(Polycyclic arorqatic hydrocarbons,PAHs) 是指2 個或2 個以上的苯環以稠環和非稠環形式相連接的化合物,是一類廣泛存在于環境中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具有強烈的致癌、致畸和致突變性。它的環境污染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重大環境與公共健康問題之一,其對土壤的污染問題尤為突出[1]。土壤中多環芳烴主要來自大氣沉降、污水灌溉、污泥農用等[2],其可通過不同的暴露途徑在體內積聚,最終威脅人類健康。利用環境健康風險評價(HRA)判定污染土壤是否需要修復或進行再次開發活動日前已成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3-4]。
土壤重金屬(Cd、Pb、Zn 等)污染是影響我國農業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重金屬污染及防治是當前環境問題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鎘(Cd)是重金屬污染物中最危險的元素之一。印度芥菜(Brassica juncea L.)以其生活史短、地上部生物量大,且能同時積累多種重金屬元素(如Cd、Cu、Se、Pb、Zn 等)而成為治理污染土壤的首選植物材料[1]。植物細胞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兩套清除ROS 系統,即由SOD、POD、APX 和CAT 等抗氧化酶組成的酶系統以及谷胱甘肽(GSH)和抗壞血酸等抗氧化劑組成的非酶系統[2]。Cd 會影響植物體內多種酶,主要
是由于Cd 對細胞膜的傷害,破壞了細胞內酶及代謝作用的原有區域性,Cd 還可能直接取代某些酶活性中心的微量元素或與酶中半胱氨酸殘基結合,從而使其結構遭到破壞,導致酶的活性變化。近幾年的研究表明,Cd 對固氮酶、根系脫氫酶、淀粉酶[3]、脫氧核酸酶、核糖核酸酶[4]、硝酸還原酶、蛋白酶、多酚氧化酶、抗壞血酸過氧化物酶、乳酸脫氫酶[5]等均有抑制作用。這表明Cd 對氮代謝、呼吸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謝和核酸代謝等均有毒害作用[6]。土壤微生物代謝能產生多種低分子的有機酸,如甲酸、乙酸、檸檬酸、蘋果酸等。低分子有機酸在土壤環境中可參與成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