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人類和華夏文明發祥的最早起源地和中心區域之一。
[6-9]
陶寺遺址
考古表明,遠古時代,山西南部是人類初曙的起源地。運城垣曲縣“
世紀曙猿”化石的發現,把類人猿出現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約在180萬年以前的
舊石器時代早期,原始人群就在山西晉南地區繁衍生息,其中運城芮城縣
西侯度文化遺址發現的火燒骨,把中國范圍內發現的人類用火歷史向前推進了100萬年;約在10—2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在山西汾河兩岸和大同、朔州一帶,已經出現了比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
新石器時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經成為當時諸多邦國的中心。對臨汾襄汾縣
陶寺遺址發現和研究成果表明,這里是
帝堯都城所在地,也是最早的中國所在區域。這使大致在距今4500年前后中國史前傳說的堯舜禹時代由傳說成為信史,中華5000年文明史由此得到證實。
商朝時,山西南部在其“邦畿千里”之內,其余地方則散布著十幾個方國部落。
西周初期大規模分封諸侯,山西中南部為十余個諸侯的領地,其中主要諸侯國是
晉國。
春秋時期,晉國發展強大,逐步兼并了周邊小國,成為
春秋五霸之一。晉國極盛時期的疆域,大約包括今山西中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陜西東部,設置有50余縣,其中山西境內有10余縣。晉國是郡縣制的起源地,后來秦將這種制度推廣向全國。
晉祠
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晉國卿族趙、魏、韓三家三分晉國,史稱“
三家分晉”。趙、魏、韓三分晉國,成為實際上的三家諸侯國。在山西,
趙國轄中部、東北部、東南部少部,
魏國轄西南部、東南部少部,韓國轄東南大部和西南少部。起初,趙國的都城在晉陽(今太原晉源區東北),韓國的都城在平陽(今臨汾堯都區),魏國的都城在安邑(今運城夏縣北),后來隨著疆域的擴大移向河南、河北。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東周天子正式承認趙、魏、韓三家為諸侯,中國歷史由此開始進入
戰國時期。山西分屬趙、魏、韓三國領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定都
咸陽(今陜西咸陽東北),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地方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劃分為36郡,后又不斷增設到40余郡。今山西及周邊河北、內蒙一帶為
河東、太原、上黨、雁門、代、云中6郡分轄,其中代、云中2郡治所不在山西,山西境內置有70余縣。
西漢基本沿襲秦代郡縣制,地方實行州郡縣制,全國劃分為13州。今山西及周邊
陜西、
河北、內蒙一帶為并州、幽州、司隸州(京畿
長安范圍)3州領屬,并歸太原、上黨、雁門、西河、代、河東6郡分轄,其中西河、代2郡治所不在山西,山西境內置有90余縣。
東漢地方建制基本沿襲西漢。西漢末東漢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匈奴、羌、鮮卑逐步內遷進入山西,并發展強盛起來。到東漢中期,山西北部、中部、西部成為多民族聚居地區。
永樂宮
魏晉南北朝初期的三國時期,今山西全境屬魏國。西晉末年,西晉永安元年(304年)匈奴酋長劉淵起兵左國城(今呂梁離石區)建國“漢”,不久遷都平陽(今臨汾堯都區),建立北方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隨后其子劉聰打下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滅西晉,由此開始中國歷史上一百多年的“五胡十六國”割據一方的局面。在此期間,山西境域為劉淵族侄劉曜創建的
前趙、羯族首領石勒創建的
后趙、鮮卑族首領慕容皝創建的
前燕、氐族首領苻洪創建的
前秦、氐族貴族姚萇創建的
后秦、鮮卑族首領慕容泓創建的
西燕、鮮卑族首領慕容垂創建的
后燕、匈奴部族首領赫連勃勃建立的
夏國、鮮卑族首領拓跋珪創建的
北魏等國的領地。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結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山西為北魏領地。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為
東魏、
西魏,山西絕大部分為東魏領地,南部余部為西魏領地。后來,
北齊取代了東魏,北周取代了西魏。北周建德六年(577年),
北周滅北齊,山西統一為北周領地。
隋朝建立和統一全國后,起初在地方取消了郡一級建制,在要沖諸州設總管府,以州刺史兼總管,統領鄰近數州。山西境內并、代、隰、朔4州設總管府。后來隋又改州為郡,地方實行郡縣兩級制,最多時全國置190郡。山西及周邊河北、內蒙一帶為太原、定襄、馬邑、雁門、婁煩、西河、離石、上黨、長平、臨汾、龍泉、文城、河東、正平14郡分轄,其中14郡治所均在山西,山西境內置有90余縣。
唐高祖李淵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高祖認為是“龍興”之地,封太原為唐王朝的“
北都”、“北京”。
云岡石窟
宋朝時期,山西是中國北方的主要發達地區。
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
山東、河北,并稱為元朝“
腹地”,大同、
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
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后,山西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嚴重破壞。
山西作為革命老區,在民國十年(1921年),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
高君宇在太原組建社會主義青年團,開展革命活動。紅軍長征到達
陜北后,
毛澤東率領紅軍主力渡河東征,在晉西、晉中、晉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種。
抗戰爆發后,八路軍三大主力挺進山西,創立了敵后抗日根據地。
十四年抗戰中,山西是全國抗戰的重要戰略支點;山西地方黨組織培養了15萬名共產黨員,根據地向八路軍輸送了60萬熱血青年。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山西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
山西省人民政府。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