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技網
作者:桂楷東
氫氧火箭發動機、氫燃料電池……氫能源因來源廣泛、燃燒熱值高、清潔無污染和適用范圍廣等優點,被視作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之一。 氫能源主要運用于哪些行業?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發展前景如何?氫能技術平臺怎么搭?11月9日,首屆北京未來科學城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發展大會在北京未來科學城成功舉辦。本屆大會吸引了國際氫能協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能源環境處、日本國家先進工業與技術研究所研究人員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外領域200多名專家和行業代表參加。 大會期間,眾多大咖紛紛圍繞國內外最新技術、發展趨勢和各自的研究方向、科研成果,探討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的多種應用場景,拓展交通領域之外的國內商業化示范應用的現實可能性。
先來說說平臺建設的重要性。
北京未來科學城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主平臺之一,早就提出要聚焦前沿技術,加大應用基礎技術研究力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經濟主戰場,超前規劃布局。
與國外相比,我國在氫燃料電池上起步較晚。北京市科委黨組成員、北京科技協作中心主任雷霆介紹,在美國、日本等國液氫民用已占到氫能利用的1/3,而目前我國民用液氫法規、標準、技術則處于空白。
為此,北京科技協作中心組織北京航天實驗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物理化技術研究所、北京航天動力研究所、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中國標準化研究院5家單位,從具有一定研究基礎和國內制造技術可實現的環節入手,在國內率先啟動民用液氫關鍵設備研制,并支持國家液氫民用標準編制。
“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匯聚了一批氫能和燃料電池科技創新主體。”雷霆介紹,繼2008年北京奧運會示范運行氫燃料電池客車之后,近幾年北京市科委著重支持氫能與燃料電池自主化技術科研項目39個、市財政經費1.6億元,提升了北京氫能科研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能力。
因此,未來城央企研究院順應能源技術革命的趨勢,在清潔能源、低碳能源領域提前進行科研布局,瞄準國內外能源技術發展的熱點之一——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引進國內外高水平人才團隊,力爭在新一輪能源科技和產業變革中夯實“自主”技術的基礎,培育產業新方向。
先來說說平臺建設的重要性。
北京未來科學城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主平臺之一,早就提出要聚焦前沿技術,加大應用基礎技術研究力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經濟主戰場,超前規劃布局。
與國外相比,我國在氫燃料電池上起步較晚。北京市科委黨組成員、北京科技協作中心主任雷霆介紹,在美國、日本等國液氫民用已占到氫能利用的1/3,而目前我國民用液氫法規、標準、技術則處于空白。
為此,北京科技協作中心組織北京航天實驗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物理化技術研究所、北京航天動力研究所、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中國標準化研究院5家單位,從具有一定研究基礎和國內制造技術可實現的環節入手,在國內率先啟動民用液氫關鍵設備研制,并支持國家液氫民用標準編制。
“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匯聚了一批氫能和燃料電池科技創新主體。”雷霆介紹,繼2008年北京奧運會示范運行氫燃料電池客車之后,近幾年北京市科委著重支持氫能與燃料電池自主化技術科研項目39個、市財政經費1.6億元,提升了北京氫能科研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能力。
因此,未來城央企研究院順應能源技術革命的趨勢,在清潔能源、低碳能源領域提前進行科研布局,瞄準國內外能源技術發展的熱點之一——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引進國內外高水平人才團隊,力爭在新一輪能源科技和產業變革中夯實“自主”技術的基礎,培育產業新方向。
氫能源作為重要的新型能源最早用于國防工業,尤其是航天領域。
“ 氫元素是組成宇宙的重要的元素之一,但是人類制造液氫還是比較晚,在1898年在實驗室才生成液氫,跟其他技術一樣,都是首先用以國防工業,最典型的地區是美國的載人登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土星五號運載火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氫能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主任譚永華介紹,我國到總共開發了四型氫氧發動機,主打的是長三甲系列發動機。目前為止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液氫航天工業體系,從生產、儲存、運輸、試驗及測控、安全與監測,成果,包括形成了一系列的國家的軍用標準。
為了加快氫能源的開發與利用,今年六月我國首個軍民融合氫能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組建成立,專門以推動航天氫能技術軍民融合發展,推動氫能利用領域高端技術裝備研發和工程應用為目標,為我國綠色清潔氫能綜合開發利用注入動力。
譚永華指出,為了精確能夠測量氫的流量、密度,包括溫度。他們特別加強了在傳感器技術方面的研究工作,有溫度、壓力、流量等等相關傳感器技術的研究,用于航天國防工業。目前世界新一代運載火箭以氫氧發動機或液氧煤油發動機作為主動力,并且,為了增強運載火箭的任務適應性,各國積極發展上面級技術,形成擁有各種運載能力、能執行多種任務的運載火箭系列。
說到清潔電力,大家首先肯定想到的是風能、水能、太陽能等發電,然而氫能源在電力系統方面的作用同樣不可小覷。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球能源互聯網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長湯廣福在“氫利用技術在新一代電力系統中的應用”中給出了答案。湯廣福指出,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場景,新能源電力轉化成氫能及儲存,高峰時段利用氫燃料電池發電,同時滿足用戶供熱需求,推進能源消費清潔化、低碳化。同時,對于改善新能源并網性能擁有巨大優勢,既能提高新能源利用率,又能改善新能源發電出力特性,實現新能源友好并網。
此外,湯廣福還認為,氫能在電力系統方面,主要還是實現了電力網、燃氣網、熱力網、交通網的柔性互聯和聯合調控,促進新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和多種新型能方式的蓬勃發展。電力系統應急備用電源,燃料電池體積小,無污染、壽命長、維護費用低,安全不受地理條件限制,可作為變電站備用電源,尤其使用于高海拔、高寒、孤島等特殊條件下的高可靠,定制供電,替代傳統鉛酸電池,向低碳、綠色、環保發展。
據悉,此次大會以加強協同創新,推動國內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自主化發展為主題,圍繞氫能核心關鍵技術和北京優勢技術領域,著重開展了固液態儲運氫技術、液氫技術、中高溫燃料電池技術三個細分領域技術交流,探索技術多場景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