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證監會批準大商所開展鐵礦石期貨交易,當前交易所正在做上市前的各項準備,鐵礦石期貨登陸中國為期不遠。業內人士認為,這一新品種上市不僅迎合了產業客戶的避險需求,也將為中國贏得搶占鐵礦石定價權的先機。
據大商所工業品事業部王淑梅介紹,戰略地位僅次于原油品種的鐵礦石衍生品種之所以前期一直缺位,是因為長協定價模式下,企業并不用擔心鐵礦石價格波動的風險。而隨著長協定價模式的瓦解,產業避險需求才由此產生。國際上一些先知先覺的衍生品交易所開始將品種創新方向瞄向鐵礦石,鐵礦石掉期、期權、期貨等衍生產品相繼被開發推出。
去年來,新加坡交易所推出的以中國天津港口62%品位的鐵礦石價格為參照指數的掉期交易己現活躍態勢,2012年交易量為21.8萬手,今年1至8月價交易量己達30萬手左右。
“國際市場鐵礦石掉期交易的日益活躍,倒逼國內金融市場盡快上市鐵礦石期貨品種,以便為國內廣大的鋼廠和現貨貿易商提供避險服務,并爭取未來定價權的主動。”永安期貨研究院負責人張逸臣說。
他表示,新交所衍生品交易約70%的成交來自亞洲客戶,而亞洲客戶中,中國客戶占比約為1/3,這顯示國內行業企業亟需鐵礦石期貨避險。
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教授指出,美國、新加坡等推出的鐵礦石衍生工具大都采用中國港口到岸價格指數作為交易標的,主要客戶也是面向中國產業群體,但國內的企業卻沒有參與到規則體系的設計中,對國外市場的監管制度和規則也不了解。
他指出,從衍生品市場發展的規律來看,較早推出的衍生產品一般會占得市場先機,從而更具有先發優勢。一旦以國外衍生品市場為定價基準的模式形成,國內企業便將不得不到境外從事高成本和高風險的套保。但胡俞越同時也指出,盡管國際市場上大宗商品基本上都是以衍生品市場價格為定價依據,但并非推出期貨等衍生品就能取得定價權。
大商所工業品部相關負責人也表示,衍生品市場的發展只是為定價權的爭取提供了平臺和籌碼,定價話語權的大小還與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程度、市場開發程度、企業實力和定價經營模式等有關。
據悉,大商所于9月26日完成了合約和規則的修改論證并獲理事會審議通過;28日順利進行了首次鐵礦石合約交易測試。接下來交易所會向證監會上報終的合約規則,獲批后將確定上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