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半年,美國商務部分別對我光伏產品做出“雙反”初裁,分別征收2.9%-4.7%和31.14%-249.96%的關稅,并將啟用“反追溯”條款,即自初裁之日起,向前90天征收相應關稅。根據美國法律,自初裁判定之日起,將征收關稅保證金,這對于現金流本來就捉襟見肘的我國光伏企業來說,經營壓力驟增。根據我國主要光伏企業在2012年一季度披露的財報顯示,我國晶硅電池生產成本約為0.75美元/瓦,而產品平均售價約為0.84元/瓦,美國加征近35%的“雙反”關稅后,我國光伏產品在美國市場絲毫不具競爭優勢。 中國光伏企業的內部泡沫 2010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明確將在財稅金融等方面出臺一攬子政策,扶持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自此之后,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均把光伏產業列為優先扶持發展的新興產業。在600個城市中,有300個發展光伏太陽能產業,100多個建設了光伏產業基地。但問題是,全球多晶硅產量20萬噸,中國占近9萬噸,卻不掌握核心技術;產能巨大,國內市場總量卻較低,嚴重依賴國際市場。 當前,全球光伏主要消費市場在歐洲,并以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為主,其中德國和意大利占據50%以上市場份額。而中國光伏產品出口量約占到全球的90%。歐債危機、德意等國光伏補貼持續下降導致的需求下滑,最終引爆了中國光伏企業的巨大泡沫。2007年以來,光伏行業的高收益與高增長,點燃了國內光伏廠商的投資熱情。2008年、2009年、2010年光伏的市場需求增速分別高達20%、70%、110%,快速增長的市場使得投資蜂擁而至,2006年中國太陽能電池的產能還僅為1.6GW,到了2011年,根據超過300個光伏電池廠商的擴產計劃統計分析,2011年和2012年的年度總產能將分別達到51GW和66GW。事實上,到2020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片的預期需求僅為50GW,如此推算,中國用5年的時間走完了原本應該15年才能走完的道路。 在歐洲等發達國家下調光伏產業補貼、行業景氣度持續下滑的背景下,未來光伏發展重心將逐漸向亞太地區傾斜,尤其是中國國內市場繼續超預期擴容值得期待。但是,短期內,市場及需求無法完全切換——4年后中國的光伏裝機才能達到15GW,而2011年國內太陽能電池片的產量就有18GW。 數據顯示,2011年的光伏組件總的產能將達到30GW,而全球今年裝機量只有20GW。在10月份,中國的光伏企業有三分之一處在停產和半停產狀態,50家企業已經出局。半年報顯示,中國在美上市光伏企業幾乎集體陷入虧損,其中,尚德電力虧損2.6億美元、賽維LDK虧損8800萬美元、中電光伏虧損1700萬美元、韓華新能源虧損1100萬美元。 Solarbuzz甚至認為,2012年第一季度歐洲市場預計較上一季度下降72%,而世界第一大安裝市場德國2012年預計同比下降11%。 據環球市場的行業人士分析,光伏產品的原材料多晶硅等的價格一路走低,導致光伏產品的價格也在不斷下跌。在產能過剩的前提下,不少中小企業還得通過“價格戰”來勉強過冬。價格拼銷量,所以利潤空間一再被壓縮。該人士表示,中國一直是光伏產品的出口大國,占了全球光伏產品的50%以上。為了應對生存問題和尋求突破口,也有一些中大型企業其實也在開始投入原材料的生產、開發和優化,但在銀行不斷壓縮信貸、原材料價格不穩定、庫存壓力等情況下,一般來說,這些企業的負債率還是很高的。
產品價格仍將下跌,企業經營壓力增大
受產能過剩與市場增速放緩的影響,光伏產品價格大幅下滑。2011年,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產品價格普降了50%以上,2012年1-6月,多晶硅價格已經從30.5美元/kg下降至23.6美元/kg,降幅22.6%。電池組件的價格也由1月初的0.951美元/瓦降至6月底的0.82美元/瓦,降幅達13.8%。價格產品生產成本。多晶硅生產上,目前國內多晶硅企業的生產成本為33美元-40美元/kg,但從上可以看到多晶硅均價已低于國內企業生產成本,多晶硅企業80%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組件企業在2012年1季度大部分處于凈虧損,經營壓力仍然很大,二季度略有好轉,但總體來說仍未擺脫困境。預計2012年下半年多晶硅價格持續低迷,在20美元-30美元/公斤徘徊。晶硅電池組件價格在2012年底將達到0.7美元/瓦。產品價格的下跌嚴重擠壓企業利潤空間,那些生產成本高、技術水平低下的企業將逐漸被市場淘汰。
整合不可避免,但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