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在環保部和中國銀行聯合召開的“2009中國環保產業發展高峰會”的閉門會議上,環保部中國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指出,財政、稅務、環保三個部委聯合研究制訂的環境稅中期研究方案目前已經上交審核,明年也許會選擇一兩個省作為試點,這里面包括污染排放、碳排放等,最終的決議正在等待國務院批復。
今年5月,國務院批轉《關于2009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意見的通知》,其中,第四條就提出“大力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節能環保體制改革,努力轉變發展方式”,第九條提出“加快理順環境稅費制度,研究開征環境稅”。環境稅出臺后將繼綠色信貸、綠色證券、綠色保險之后成為環保新政。
靠征收環境稅來提高環保效率的做法,起源于戰后歐洲經濟高速發展期,此后被一些國家所效仿,更多的是發達國家。環境稅曾多次被我國提及,但爭議也一直存在,始終沒能揭開面紗走到臺前。
而正在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也再度將環境稅、碳稅的開征推向輿論前鋒。“環境稅的實際動作也是在為我國的環保決心增加政策籌碼。”與會的相關專家表示。
“政府層面上在協商,我個人的看法環境稅設計應該包括四個部分。”王金南表示,環境稅應包括四個方面:
第一部分是污染排放,建立在污染排放量的基礎之上,可以從排污收費轉化,相當于費改稅。
第二部分是污染產品,對一些有潛在污染的產品,或者一次性消費的資源產品,進行征稅。這方面目前說法不一,也可以放在消費稅里面。
第三部分是生態保護稅,有一些地方的礦產資源開發涉及生態破壞的問題,對于這部分應該征生態補償稅。
第四個部分是碳排放。這方面可以做一些鋪墊,當然這種稅可以低稅起征。“可以看一看發達國家怎么征,到2013、2014年再征都不遲,但是作為政策,這點可以考慮。”王金南說, 最后的政府的具體政策可能還會包括更多內容,不限于上述四個方面。
環境稅或將出臺也將是支持環保產業發展的潛在資金來源之一。
荷蘭林德森板業是一家利用麥秸稈做建材結構板的環保企業,其總裁林德森也對記者說,目前很多潛力較好的環保產業項目都處于起步期,產品價格競爭力不強,政府應該對環保產業項目給予扶植。
“沒有資金,項目如何運轉;現在卻都要求先有運轉的結果,才能拿到資金。”首創股份總經理潘文堂這樣說。
“環保產業有著與其他行業不同的性質和特點,政府的支持,甚至扶持是環保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十二五’規劃中對環保產業的投入是要比‘十一五’力度更大。”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司長趙英民如是說。
“現在政府的投資是在逐步加大,但是真正能到企業手里的資金又能有多少。”一位環保企業代表在中國水網主辦的“2009中國固廢處理高級論壇”上這樣對記者表示。國家的環保投 資真正轉化為產業的有多少,是很多環保企業代表質疑最多的問題。
“根據環保投資比例法,我們目前測算的‘十二五’環保投資預期31000億元,占到GDP的1.5%。”目前正參與制定“十二五”規劃的王金南如是說。
王金南還給出了“十二五”初步的預測:2009-2012年環保投資約為2.3萬億,拉動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行費用為0.78萬億元;“十二五”期間(2011-2015年)環保投資約為3.1萬億元,將拉動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行費用為1.05萬億。這將為“十二五”的環保服務業提供巨大的發展空間。
王金南說,在強勁的環境政策推動下,環保產業在未來一段時間將保持年均15%-20%的增長率。2008年的環保產業產值為4800億元,環保投資約為4494.8億元,環保投資對環保產業產值的拉動系數約為1.1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