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日,國家公共數據資源登記平臺正式投入運營,此舉被視為我國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關鍵突破。與此同時,全國超半數省級行政單位已實現與國家平臺的對接,標志著公共數據資源管理進入全國統籌新階段。
據了解,該登記體系采用"統一標準、分級建設"的創新架構。國家數據局負責制定全國統一的登記技術與業務標準,主導建設國家級核心平臺;各省級數據管理部門則牽頭建設地方分平臺,通過統一編碼實現全國數據的互聯互通。分析人士指出,這種架構既保障了數據標準的統一性,又兼顧了地方實踐的靈活性,有效破解了長期存在的"數據孤島"難題。
首日運行數據顯示,國家平臺已接入醫保、氣象、自然資源等關鍵領域數據資源。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及西部多個省區率先完成對接,山西、江蘇等數字經濟發達省份的省級平臺也同步實現技術聯調。值得注意的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作為特殊建制單位,其數據資源的接入進一步凸顯了平臺的包容性。
在數據資產化實踐方面,第三方服務機構展現出強勁動能。以德生科技為例,該企業在首批試點省市已形成就業、醫療等民生場景的標準化解決方案。值得關注的是,其運營的廣州數據交易所服務專區近期成功助力北京新城熱力完成全國首批數據資產確權,并實現2000萬元融資授信,創下公共數據資本化的標桿案例。據國際認證機構SGS證實,該公司已獲得全球首個ISO 55013數據資產管理體系認證。
業內人士分析,隨著全國登記體系的完善,數據要素流通成本有望降低30%-40%。"當前數據要素市場呈現雙輪驅動特征,"數字經濟研究院專家表示,"既需要頂層設計的制度創新,也依賴市場化主體對應用場景的深度開發。"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超200家數據服務商啟動場景化解決方案研發,重點聚焦民生服務、產業升級等領域。
國家數據局相關負責人透露,下一步將重點推進數據資產入表、確權定價等配套機制建設。隨著數據要素與實體經濟融合的深化,預計到2025年,我國數據要素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000億元,真正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型生產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