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
濕地處理系統具有緩沖容量大、處理效果好、工藝簡單、投資省、運行費用低等特點,非常適合中、
小城鎮的污水處理。
人工濕地處理系統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自由水面人工濕地處理系統;(2)人工
潛流濕地處理系統。(3)垂直水流型人工濕地處理系統。
③生物和水力復雜性加大了對其處理機制、工藝動力學和影響因素的認識理解,設計運行參數不精確,因此常由于設計不當使出水達不到設計要求或不能達標排放,有的人工濕地反而成了污染源。
另外,據已有數據,當上下表面植物密度增大時, 人工濕地系統處理效率提高,在達到其效率時,需2~3個生長周期,所以需建成幾年后才達到完全穩定的運行。因此,
人工濕地技術最大問題在于缺乏長期運行系統的詳細資料。
總的來說, 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是一種較好的廢水處理方式,特別是它充分發揮資源的生產潛力,防止環境的再污染,獲得污水處理與資源化的效益,因此具有較高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比較適合于處理水量不大、水質變化不很大、管理水平不很高的
城鎮污水,如我國農村中、小城鎮的污水處理。人工濕地作為一種處理污水的新技術有待于進一步改良,有必要更細致地研究不同地區特征和運行數據以便在將來的建設中提供更合理的參數。
表面流濕地與地表漫流土地處理系統非常相似,不同的是:(1)在表面流濕地系統中,四周筑有一定高度的圍墻,維持一定的水層厚度(一般為10~30cm);(2)濕地中種植挺水型植物(如蘆葦等)。
向濕地表面布水,水流在濕地表面呈推流式前進,在流動過程中,與土壤、植物及植物根部的生物膜接觸,通過物理、化學以及生物反應,污水得到凈化,并在終端流出。人工濕地
人工濕地的核心技術是潛流式濕地。一般由兩級濕地串聯,處理單元并聯組成。濕地中根據處理污染物的不同而填有不同介質,種植不同種類的凈化植物。水通過基質、植物和微生物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的途徑共同完成系統的凈化,對BOD、COD、TSS、TP、TN、藻類、石油類等有顯著的去除效率;此外該工藝獨有的流態和結構形成的良好的硝化與
反硝化功能區對TN、TP、石油類的去除明顯優于其他處理方式。主要包括內部
構造系統、活性酶體介質系統、植物的培植與搭配系統、布水與集水系統、防堵塞技術、冬季運行技術。
潛流式人工合成濕地的形式分為垂直流潛流式人工濕地和水平流潛流式人工濕地。利用濕地中不同流態特點凈化進水。經過潛流式濕地凈化后的河水可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再通過
排水系統排放。 [4]
在垂直潛流系統中,污水由表面縱向流至床底,在縱向流的過程中污水依次經過不同的介質層,達到凈化的目的。垂直流潛流式濕地具有完整的布水系統和集水系統,其優點是占地面積較其它形式濕地小,處理效率高,整個系統可以完全建在地下,地上可以建成綠地和配合景觀規劃使用。 [5]
溝渠型濕地床包括植物系統、介質系統、收集系統。主要對雨水等面源污染進行收集處理,通過過濾、吸附、生化達到凈化雨水及污水的目的。是小流域水質治理、保護的有效手段。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