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空間里的藝術性表達,不僅用藝術的外在美裝點了校園,而且用藝術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促進人文與藝術的結合,為教育注入活力,為校園文化建設賦能。
藝術教育就是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種子,形成螺旋上升的經驗結構,培養擁有藝術涵養的人,讓孩子們有足夠豐富的感受力、審美力和創造力。
藝術催化教育,形象記憶
藝術是開啟知識世界的另一把鑰匙,它擔任了校園中“無形課堂”的角色。
科學教育更多的是外求,是用直觀的數字或理論來呈現,在形式上缺乏新穎,很難發揮出好的科普教育效果。
而藝術則是內求,是能用身心去感受的形象化記憶。在科普的同時運用藝術元素,營造形象化的科普角:
將艱深難懂的科普知識,用藝術的手法形象化的表達出來,融科普性、知識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簡單易懂、便于記憶。
藝術以柔軟的姿態豐沛著我們的生活,讓生命表達出多姿多彩的正向能量。
藝術的學習過程,也是培養記憶能力、觀察能力的過程,使學生們養成聚精會神、堅持不懈等良好的行為習慣。
促使形成富有個性化的、獨特的、穩定的、統整的行為模式,對今后的成長、發展,對塑造形成健全人格和完美人性,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充分利用多余空間,打造“美藝”走廊,讓藝術教育隨處發生:
藝術緩解疲倦,高效學習
藝術教育是碎裂學科的粘合劑,是倦怠時刻的興奮劑。
在高強度的學習之后,學生會感到疲憊,也就對學習產生倦怠,
這個時候,藝術作為另一種思維方式,不僅鍛煉了右腦,還讓左腦得到了充分的休憩,為新一輪的學習重新注入活力。
藝術使環境變得充滿發現,重新點燃那些已厭倦被灌輸知識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愛。
為學生營造完整的藝術學習空間:
藝術教育空間的存在,把教育生活連綴為一個和諧的整體,讓學習生活變得更加輕松、美好。
讓生命在高強度的學習過程中,并不顯得緊張與忙碌,而仍然擁有從容與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