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縫管制造工藝:熱軋、冷拔、熱擴
無縫管(Seamless tube)是一種具有中空截面、周邊沒有接縫的長條鋼材。目前,全世界生產無縫管的共計有110多個國家的1850多個公司下的5100多個生產廠,其中生產石油管的有44個國家的170多個公司下的260多個廠。2000年,無縫管全國表觀消費量為418.0萬噸,其中國內供應量的382.1萬噸,占國內總需求的91.4%。進口為35.9萬噸,占國內總需求的8.59%。同年石油管消費量大約為91萬噸。進口約25.2萬噸。進口管占國內總消費量的大約70%,其中進口管占國內總消費量的27.69%,石油管進口量約占無縫管總進口量的大約70%。從日本進口的石油管占總進口量一半以上。中國最大的石油套管生產基地——天津鋼管公司2000年的鋼管產品出來為52.20萬噸,其中石油套管產量為36.41萬噸。套管占全國石油產量的一半以上。在產量和銷售量上都占中國套管市場的第一位。
從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來看,無縫管(包括石油專用管)的現有生產能力均已大于需求。所以,今后的重點應放在充分發揮現有機組的能力,開發出高強度等級、高抗擊毀、高抗腐蝕的石油管、高壓鍋爐管和氣瓶管等產品。也是國家針對當前我國鋼鐵市場進行優化產品結構的內容。這也是增加在國內外產品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的關鍵所在。就是說,提高國內鋼管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是加和WTO以后國內企業長期的任務和成功發展的關鍵。
發揮投融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意味著既要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經濟體的經驗,又要大膽創新有時代特征的新方式、新方法、新模式,在共享和開放中積聚動力。未來,投資作用的發揮將更強調在結構性、中長期和供給側發力。對此,尤須注意“過程融合”、“過程牽引”的“全球品質”和“中國元素”,以及“中外結合”和“立足本土”,過程化、常態化和機制化引領實體產業結構優化,務必使實體產業與金融生態在互為促進中更協調、更有效力。
在全球經濟調整周期內,以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經濟金融的更快發展形成新的平衡,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在此過程中,我國金融生態與實體產業的融合,是適應這一趨勢的必然要求,這既要從傳統經濟格局中擠市場,又要從新的經濟變局中抓機會,在繼承和突破中拓展空間。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與之相適應,投資要以提高供給質量、優化供給結構為主攻方向。
近四十年來,我國投融資業務規模增長很快,在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等舉措的過程中,按核準范圍最小化和最大限度下放核準權限的原則,修訂了政府核準投資項目目錄,推動投資管理重心從事前審批轉向過程服務和事中事后監管,有效激發了市場主體的活力。但現在回過頭來看,對實體產業(主要是供給側)結構優化的“關鍵性作用”發揮還很不夠,并存在兩者之間“過程離散”加重的傾向和趨勢。從總量上分析,在快速增長的市場投融資總量中,具有影響和決定實體產業結構優化的相對份額持續下降。金融生態出現和滋生了以資金“空轉”、“自轉”甚至“假轉”為基本特征的巨大空間,致使金融生態與實體產業兩者“過程離散”的機制和力量在持續生長和積累。
這種“過程離散”的存在,不僅使我國金融生態與實體產業兩者之間在發展狀態、發展質效上難以同步,致使發展不平衡,而且在發展層級、發展水平上難以提升,發展不充分。從國內視角看,它整體性弱化了我國投融資領域的綜合效率,甚至出現金融資金配置實體企業資源的基礎功能變異或扭曲。以國際視野看,它導致我國市場價值鏈高中端主體客戶和業務的缺少甚至缺失。經濟金融總量很大,但在不少領域缺少“話語權”、“影響力”,并潛藏市場預期、市場信心、國際分工、資源配置等眾多負向效應風險。
經濟決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經濟。金融生態與實體產業天然是“魚、水”關系,必然要形成相互促進的依存格局。而“過程離散”破壞了這一格局,混沌了這一關系,喪失了兩者可以共同發展的有利時機和眾多機會。前些年,我國實體產業發展所創造的可以孕育金融生態高中端主體的空間,沒能有效抓住,主要被既有的先發性市場力量(發達國家與經濟體)所占有和支配,而且表現出越來越固化的趨勢。三十多年前,我國金融生態和實體產業處在起步階段,嫁接和利用國際市場資源和高中客戶主體,打通“關節”,“借船”出海,“借勢”用力,是一種策略性、階段性和針對性選擇。而當今天我們已到了有足夠市場空間、實力和手段、探索和實踐金融生態與實體產業從過程到結果的融合時刻,必須義無反顧改變已有格局,必須針對性、前瞻性和系統性加快這一時刻的實現。對此,應以“過程牽引”為重要手段,堅持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統一,不斷發展理論和發展階段性的統一,解決緊迫問題和形成長效機制的統一,努力實現金融生態與實體產業的深度融合和充分發展。
實現金融生態與實體產業的“過程牽引”,在方向上要體現“持續發力”的理念。要以兩者發展的相對平衡和相對充分為基礎和保證,為其充分融合、“過程牽引”提供空間、資源和陣地,避免總量越大離散性越高的現象。在內容上要體現“優化選擇”的原則,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突圍薄弱點,實施“主動選擇、分門別類、同向發力、同步發力”的基本策略,并形成市場化機制。在效果上要體現“全面統籌”的定力,既解決眼前問題,又培育持續堅持、保證長久的力量,在適應變化中使“過程牽引”更具張力和彈性?傊,要把我國實體產業發展的成果和積聚的實力,最大效力地體現到、融合進培育高中端金融市場主體的建設和成長上。是抓住我國實體產業發展中新模式、新類別和新創造涌現的新機會,在尊重市場規律和規則基礎上,支持和引導不同類別的金融市場高中端主體不斷涌現、持續突破、分別壯大和有效成長。同時,利用已有的市場條件,強化金融創新,夯實金融基礎,豐富金融產品,搶占金融高地,過程化、常態化和機制化引領實體產業結構的優化。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國金融高中端市場主體的發展和建設,要以人民幣國際化地位提高和影響力擴大為前提和基礎。要利用我國國際貿易量大的絕對優勢,增加以人民幣計價的貿易范圍和比重,加快推進人民幣從計價貨幣到結算貨幣的轉變。按照先周邊市場再其他市場、先特定市場再一般市場、先貿易合作緊密區域再其他區域的原則,擴展人民幣使用和運用的領域,加快推進人民幣從結算貨幣到儲備貨幣的轉變。畢竟,只有人民幣在國際舞臺上具有更多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我國金融市場高中端市場主體的建設才有堅實支撐,其對于實體產業的結構優化才具有實質性意義和基礎性力量。
在當前的情形下,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投融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意味著既要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經濟體的經驗,又要大膽創新有時代特征的新方式新方法新模式,在共享和開放中積聚動力。過去五年,投資的關鍵作用主要體現在增加總量供給、保持經濟增長的穩定性上,是一種偏重于需求側的政策定位。未來,投資作用的發揮將更加強調在結構性、中長期和供給側發力。對此,尤其需要注意“過程融合”、“過程牽引”的“全球品質”和“中國元素”,以及“中外結合”和“立足本土”,務必使實體產業與金融生態之間,在互為促進中更加協調、更有效力。
顯然,這樣的“過程牽引”是“變”與“不變”的統一。所謂“變”,是指體現這一過程的具體形態、存在類別和手段方式,在不同時期總是變化的。所謂“不變”,是指反映這一過程的基本要求、功能屬性和方向特質,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是不變的。其本質體現是既具有代表金融生態最優的行為方式和價值回報模式,又具有撬動實體產業最好的杠桿力量和結構影響效力。就主動改變我國經濟產業與金融生態關系以及優化各自生態而言,需要我們在精準把握“變”與“不變”中加快這一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