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校園環境在日新月異地發生著變化,同時人們對校園環境建設的理解也有很大的進步。陶行知曾說:“學生不是教育出來的,是好的老師和好的環境熏陶出來的”,排除老師言傳身教的因素,環境的好壞對學生全方面素質的提高也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然而,根據最新的數據統計:目前大部分學校的校園環境僅僅停留在設計層面上,未能深入考慮到校園主體人群的心理需求,這樣便會阻斷環境與人之間的情感建立,打破環境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在校園景觀營造中,設計師應該建立在環境心理學的基礎之上兼顧學生的視覺體驗與心理需求,從而構建環境景觀對人的移情功能。
環境雖不能決定一切,但是在一定基礎上卻能夠阻礙或者促進人類的行為。教育家盧梭曾說:“自然環境是兒童最好的老師,在校園中學生能夠感受到環境所帶來的知識收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對學校景觀環境有著深刻的研究,明確指出兒童所處的成長環境會影響他們的心理以及社會行為。
結合上述研究可知,學生的心理情感極易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與調控,可持續生態性的校園景觀、活力健康的校園環境能夠給教育帶來極大的幫助,好的校園環境對初次接觸社會的學生在認知感悟方面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因此,如何通過設計實現一個真正能為學生提供符合他們身心特點的校園景觀,是校園景觀營造中需要探索研究的重要課題。
著名的俞孔堅教授提出:景觀設計是關于景觀的分析、布局、設計、改造、保護、恢復的科學和藝術。具備了這些因素的考慮才是綜合分析了景觀設計,其中最具有生命的景觀設計當屬校園景觀,既要符合景觀營造的審美原理,更要設身處地的考慮校園中的教育群體,缺一不可。校園景觀設計可以抽取大自然的精髓元素,將自然與人文景觀資源糅合統一,讓學生群體在濃郁的人文自然氣息中受到啟迪與頓悟。
同時,在校園景觀營造的過程中,設計師應以環境心理學、行為學為指導,結合風景園林學、景觀規劃學、美學等學科的知識進行整體分析,充分考慮軟硬景觀的設計搭配、色彩選擇、高低遠近的空間規劃,合理運用景墻、水景、植物等景觀元素,巧妙將每個景觀節點融合于布局結構中,使點、線、面恰到好處地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從而創造出良好的景觀形象又不乏實用功能的校園環境,實現學生生態感知與情感需求的緊密聯系。其中,茶園小學便是一個經典的案例。
設計師基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之上,充分結合校園的整體建筑風格,融入學校特色的教育理念,以中式風格氛圍來營造具有古樸典雅的空間環境,碑刻、浮雕、書法藝術無不彰顯校園所獨具的“茶”文化,符合美學原理的山石、瓦礫、長廊、半亭等元素被巧妙的運用到整體設計中并相互融合,從而學生在充滿歷史人文氣息的校園景觀中可以充分感悟古典文化的積淀,在時間的流逝中受到環境的無形浸染,以達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設計師根據學生心理情感易受周邊環境影響的因素,積極運用富有內涵的元素去引導學生感知生命的正能量,從而激發向上樂觀的學習生活態度。郭熙在《臨泉高致》中說:“水,活物也”。“水”,不僅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源,是君子“精神共生”的表現,蘊含“比德”的哲學思想。
古代文人在其書齋中多放水,如王安石的“半山堂”、蘇軾的“雪堂”,對于他們來說有水的地方就是自我修煉的場所,因此在園中營造水景往往更具深意。設計師在充分理解水的文化內涵之后,通過小橋、植物、山水的合理布局,充分考慮色彩、線條的搭配,為在校師生營造出充滿傳承思辨的校園環境。
心理學家認為,對于不同的環境場所,景觀小品設施是生態感知和情感需求的重要體現。設計師從了解校園受眾群體的根本需求出發,基于環境心理學的理論內涵,結合特定年齡段學生所具有的心理特點,尊重學生的行為習慣,充分考慮材料、尺度及色彩的設計因素,將充滿童趣、富有節奏韻律的小品與蘊含教育意義的小品有效融合形成動靜并存的校園環境,從而給予學生更好的交流互動場所,在閑暇游樂時間中得到知識的灌注,更貼切寓教于樂的教育內涵。
綜上所述,校園景觀營造要建立在環境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上,隨之更需探索環境與人之間的互相依存關系,了解校園群體在環境中的心理訴求,從整個校園景觀布局、景觀結構、景觀節點去體現設計為學生帶來的教育引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