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的另一種生活方式—閱讀
博爾赫斯說
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圖書館的模樣。
世界讀書日
2021年4月23日,
是第26個世界閱讀日。
1995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4月23日為“世界閱讀日”。
這一天是作家塞萬提斯和英國著名作家莎士比亞的辭世紀念日。
世界閱讀日來源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在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
美麗的公主被惡龍困于深山,
勇士喬治只身戰勝惡龍,解救了公主;
公主回贈給喬治的禮物是一本書,
從此書成為膽識和力量的象征。
“世界閱讀日”設立的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知識產權。
每年的這一天,學校都會舉辦各種主題的讀書日系列活動,由此可見閱讀對學生的重要性。讀書確實是大事。有人說,從一定意義上,一個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人亦如此。
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就是有了文字和閱讀,縱觀上下數千年歷史,發達的文明無不有昌盛的文化教育和龐大的知識階層,而書寫和閱讀是文化傳承與弘揚的唯一渠道。
將空間本身視為第三位“老師”
對學校而言,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給孩子們一個活動、一份書單只是閱讀文化的一部分,學校更需要做的,是在校園空間內,為孩子們營造一個隨處可讀、隨心閱讀、開心暢讀的校園閱讀空間,激發孩子的閱讀渴望,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校園里享受自己的閱讀時光。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校園圖書館都在走向轉型的道路,我們不能再把校園圖書館當做一個單純的知識殿堂,而它更多地是承載著一種生活方式、知識流動的場所、人文互動的場所,以及休閑交流學習的場所。
這樣一個閱讀空間包含了開放、半開放和封閉式空間,這也給校園閱讀場景的打造提供了多向可能性。
校園中的門廳、走廊、樓梯口、架空層、廣場、草地都有可能成為師生的閱讀空間,讓閱讀在學校自然而然發生。
1.綜合性的閱讀空間—圖書館
學校圖書館是學校的精神堡壘,蘊含著學校對教育和世界的想象。
傳統的圖書館以“藏閱”為主,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傳統的圖書館需要美感提升的同時,更需要構建情景閱讀。
可以針對不同年齡階級的學生,將圖書館劃分區域,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本身的建筑特色,開發出一個舒適的環境打造讓低年級學生能夠更輕松的閱讀。
引入科技元素,多樣化的呈現方式更能激發孩子主動閱讀,將傳統的圖書館打造成融合借閱區、開放式閱讀區、討論區、電子閱覽區、小劇場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習空間。
2.多功能復合閱讀空間—走廊圖書館
如果說傳統的圖書館有位置的局限性,那么學校教室走廊則是學生每天的必經之路。隨著“泛在化閱讀”概念的提出,走廊圖書館成了一個多功能的復合閱讀空間的好去處。
要想讓閱讀無處不在,首先硬件—圖書。多點位書籍存放則是實現泛在化閱讀的首要條件。運用儲物柜、書架等元素,將走廊豐富起來,形成交流共享區域,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和自主互動交流的機會。
首先,可根據年段高低設置不同主題的閱讀空間,難度由淺到深。再結合學生每年段的發展目標、能力培養的不同,走廊閱讀空間的主題也應有所區分。
另外,可選取圖書管理小幫手,由學生輪流進行班級圖書管理,有助于培養每一個學生對于書籍的愛護、責任感。
學校要想閱讀變成一種隨時隨地的渴望與享受,走廊空間的打造非常重要。走廊承載交通功能同時,也成為學生們學習和游玩的空間,復合功能的設計活躍了教學區室外空間的氛圍。集休閑、交流、娛樂、閱讀等功能與一體的多功能復合走廊空間為學生課外活動、交流學習創造了良好條件。
3.半開放的閱讀空間—樓道圖書館
有開放式的閱讀空間,校園里也需要半開放式的閱讀環境。
將閑置的學校樓道充分利用,依照學校樓道本身的建筑結構變化,增設主體性的閱讀空間,營造半開放式的閱讀空間。
可以根據學科分類設置閱讀空間,能普及學科閱讀的概念,實現閱讀與學科學習、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空間,選擇性閱讀。
4.室外閱讀空間—樓道圖書館
當你拿著一本心愛的書,走到這里,在藍天白云、綠葉紅花的映襯下閱讀,你將獲得最佳的閱讀效果。
室外的非正式閱讀空間的設計能夠讓學習和休閑互相關聯,讓閱讀這一活動變得更加自由而生動。
戶外漂流書屋,專屬孩子的趣味書屋,創造戶外閱讀的場景,孩子在這里可以共享自己的書籍,營造濃郁的書香氛圍。
讓閱讀成為教育的一部分
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閱讀,就是那個可以棲居的詩意世界。
在未來空間將成為教育的一部分,成為學習主動的參與者。除了對圖書館、走廊學習場景營造外,將泛在化閱讀教室作為教室閱讀場景的重點打造對象,也許一張表單、一面涂鴉墻、一個書盒等都能相互關聯,形成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閱讀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