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最新資訊
熱門資訊
國內新聞
    深圳超1.6萬學生往返香港上學 路上需花2-4小時
    發布者:陳連芬  發布時間:2013-06-17 10:50:34  訪問次數:

    清晨5時,上班族好夢正酣,住在深圳羅湖的王太已經起床為女兒恩恩準備早飯和便當。6時30分,她們吃過早飯后坐第一班地鐵去香港上學。

    舟車勞頓只為上學

    恩恩并非特例。根據香港教育局的資料,目前,每天從深圳跨境到香港上學的中小學和幼稚園的學生逾1.6萬人,其中大部分是“雙非”兒童(父母均不是香港人,但小孩在香港出生)。

    為了去香港上學,他們每天早上起床要比在深圳本地上學的學生早得多,每天往返花2至4小時。為方便他們,深港兩地近年開通了“學童專用通道”和“學生專用候檢區域”,一些“雙非”兒童較多的小學和幼稚園,還安排了保姆車接送,可是對小小的學童來說,跨境上學仍是不小的挑戰。

    跨境學童早于上世紀90年代已有,由于當時部分港人在內地工作、生活,他們的子女要每天跨境上學。過去這個情況并不普遍,但自2006年起,內地孕婦赴港產子人數急升。過去10年,共有17萬“雙非”兒童出生,部分選擇來港讀書,使得跨境學童數量不斷上升,從1997年前的500人增加到2012年的1.6萬余人,15年來增加30余倍。

    文化差異難以適應

    “雙非”家長把孩子送到香港讀書,主要是看好這里的教育,可沒想到的是,孩子很難適應兩地的文化差異而融入香港。

    “雙非”家長黃爸爸說,因為孩子在香港學習繁體字,講的是粵語,回到深圳與小區朋友溝通時并不順暢,也經常寫錯字。趙媽媽也表示,孩子對深港兩地的歸屬感都相對弱,“在香港,他會覺得自己是外地人,跟班里的其他同學有距離;回到深圳又被大家叫做港仔,卻說不了幾句標準的粵語,這些時常讓他們感覺無所適從。”

    “雙非”兒童在香港出生,只有居港權,沒有深圳戶籍,在深圳只能上民辦學;驅W費高昂的國際學校。有些家長想為孩子辦內地戶籍,做回內地人,卻發現由于內地相關法律規定,居港權和內地戶口不可兼得,要入內地戶籍必須先放棄居港權,結果“雙非”家長都面對接受跨境教育還是內地高昂學費的兩難處境。

    深圳市婦女兒童心理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張小梨認為,客觀說,香港民眾文化素養較高,出現排外的情況即便有也是個別現象。但畢竟地區差異存在,社會背景和人文環境有區別,孩子反復在兩種社會環境中學習生活,很難找到平衡點,自我塑造的結果并不理想,這樣的童年你能說它是無憂無慮嗎?

    融入香港有待時日

    香港政府宣布,今年開始公私立醫院停收“雙非”孕婦,同時提高非本地孕婦產子的收費,把醫療資源留給本地人。但預計大量“雙非”學童來港讀書的情況還將持續數年。

    香港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發表的《2012年進度報告書》中,提倡以接納的態度對待計劃回港讀書的“雙非”兒童,以期他們日后成為香港有用的人力資源。

    香港資深評論員朱家健認為,從讀書開始,“雙非”兒童就開始承受著大于常人的壓力,也更好地磨練了他們的自立能力,目前的困難應該是暫時的。如果香港政府有所識,有所為,關注這個群體,以政策為導向,社會團體積極參與,幫助他們盡快融入香港,那么,“雙非”家庭也可以先苦后甜。

    免責聲明:線纜網轉載作品均注明出處,本網未注明出處和轉載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權,或有其他諸如版權、肖像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傷害,并非本網故意為之,在接到相關權利人通知后將立即加以更正。聯系電話:0571-87774297。
0571-87774297  
成人另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