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由于我國缺乏系統的長期監測,沒有翔實的統計數作為做支撐,目前尚無法揭示霧霾對人體健康的具體危害。為此,我國從2013年年底開始開展空氣污染(霧霾)對人群健康影響監測及相關研究,有望解開霧霾影響下疾病發生的秘密,同時也為干預措施的科學性提供支撐。
那么,這項工作進展如何?記者近日進行了調查采訪。
開展監測為進行健康風險評估提供支撐
建立環境與健康監測網絡是我國一項重要工作計劃。
2007年,原衛生部和原國家環保總局等18個部委聯合發布了《國家環境與健康行動計劃(2007-2015)》,在行動策略部分特別提出,形成環境與健康監測網絡,開展實時、系統的環境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監測。
近年來,我國許多省份秋冬季霧霾天氣頻發,導致的健康危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而2013年1月我國出現持續大規模霧霾天氣,成為啟動空氣污染(霧霾)對人群健康影響監測工作的最重要推動力量。
持續大范圍的嚴重霧霾,引發了社會對健康影響的廣泛擔憂。但由于我國缺乏系統的長期監測,尚無法揭示霧霾特征污染物的健康危害。這就造成了連專家都說不清楚的尷尬局面。
因此,迫切需要開展空氣污染(霧霾)健康影響監測,了解不同地區空氣污染(霧霾)特征污染物的濃度變化規律及其對人群健康的危害,為進行健康風險評價提供數據支持。
專家表示,揭示空氣污染(霧霾)對人群健康影響特征及變化趨勢,必須在全國范圍建立空氣污染(霧霾)健康影響監測網絡,通過系統、長期的監測,評估霧霾天氣下特征污染物的人群暴露水平;評估人群健康風險及其特征;識別霧霾天氣相關的易發疾病、敏感人群及區域差異,為采取針對性的人群干預措施,制定應對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在2013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疾控中心主任王宇曾向媒體透露,將在全國PM2.5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開展健康評價研究,計劃3年時間、投入約五六千萬元。工作人員將深入10個城市展開對病人的調查,同時大量收集資料,包括環保、氣象的相關數據,進行一段時間的監測。經過科學研究和分析,完成基礎研究。
最初的設想包括室內PM2.5污染研究、人群PM2.5暴露水平研究,從而得出PM2.5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科學數據。以此數據為基礎建立PM2.5健康預警平臺,用數據說話,詳細告訴人們如何避免健康受影響。如PM2.5到了多少數值的時候,患有哪一類基礎疾病的患者要怎樣避免。同時,在判定PM2.5污染比較嚴重的時候,將提前預警,建議公眾減少污染排放。
這項工作到了2013年下半年有了實質性進展。當年10月,國家衛生計生委制定發布了《2013年空氣污染(霧霾)健康影響監測工作方案》,提出通過3年~5年時間,逐步建立覆蓋全國的空氣污染(霧霾)監測網絡。
項目得到了中央財政的支持,相關工作隨之展開。
探討霧霾成分與人群發病的聯系
按照國家衛計委要求,項目首先鎖定霧霾重點地區,最終目標是建立覆蓋全國的監測網絡。
2013年,全國16個省轄市43個國家點開展這項工作;2014年,全國拓展到31個省轄市的73個國家點。到了2015年監測點增加到106個,據說今年還會再增擴。
監測點如何選定?專家告訴記者,在哪里設監測點并不是隨意定的,主要根據PM2.5濃度來確定,輕污染區和重污染區都要兼顧。
如北京在監測點布局時,為確保監測數據更為精確,設點時考慮把北京“環”起來,其中既有尾氣排放量較大、揚塵導致的粉塵濃度較高的污染區,也有綠化環境較好的居民區。目前,北京市疾控中心在全市11個居民小區設立了空氣監測站點,派專人定期采樣,并進行空氣成分檢測。
那么,這個項目與環保部門對霧霾的監測有何不同?據介紹,前者共分為四大塊,第一塊是資料收集,包括環境空氣質量、氣象資料收集;人口統計資料的收集;醫院門診資料收集;急救中心接診資料收集等。
疾控部門與環保部門監測霧霾的最大區別是,疾控部門在監測霧霾天氣的同時,還要監控全市二、三級醫院門急診量、不同污染日的呼吸系統疾病就診人數等。
除了收集資料,還需對霧霾監測和成分進行分析。
記者梳理多地發布的消息發現,很多地方的疾控部門在每個月的10日~16日連續7天去監測點采樣,每次采樣時間不少于20個小時。如果遇到霧霾天氣,則每天都需進行采樣,監測PM2.5濃度。
據杭州市疾控中心環境與職業衛生所所長楊洛賢介紹,對于采集下來的樣品,會進行32種成分的分析,這32種成分包括12種重金屬、16種多環芳烴和4種陰陽離子。
通過對霧霾這32種成分比例進行分析,再通過整合來自環保、氣象、疾控、醫院等的信息進行比對,就可以形成一份霧霾與人群健康關系的分析結果,而且這份分析結果會是專門針對各地區的,對進一步開展霧霾研究,以及采取科學預防措施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據介紹,在空氣檢測方法上,我國現在通行的質量方式是膜式稱重法,需要經歷捕捉顆粒、晾曬、稱重、分析等步驟。通過20小時~24小時的采集,空氣中的顆粒物都吸附在試驗膜上,工作人員對膜進行前后稱重對比和成分分析,判斷出顆粒物的濃度以及所含的不同成分。
第三塊工作內容是進行小學生健康影響調查。如廣西壯族自治區是2014年正式開始啟動這項監測工作,南寧市作為監測城市,小學生健康影響調查一年做一次,冬季進行。自治區疾控中心的專家解釋說,因為冬季是污染天氣較多的時節,要在11月中旬做完。在監測點分別選擇1所或兩所小學,抽選三年級到五年級600名學生做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個人健康情況、家居情況、最近兩周的發病情況、癥狀發生率等,其中再抽選150人做肺功能測試。
除了小學生,第四塊工作內容是進行社區人群健康監測。在每個監測點分別選擇1000名以上的社區居民開展問卷調查,內容與小學生的相似,但一年需做兩次,夏季和冬季各一次。
基礎數據不足,其準確性影響因素眾多
初步結果尚需進一步分析研究
對于空氣污染(霧霾)對人群健康影響監測,中國疾控中心主任王宇曾表示,如果順利,2015年年底應該有個結果。但記者發現,至今仍未見公布。
在霧霾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門話題之際,這項大規模的監測研究項目被社會賦予了很大的期望,但卻鮮有媒體跟進報道。
中國疾控中心的一位專家向記者表示,這項工作一直在推進,但其結果公布需要一個過程,現在確實還沒有結果。同時,目前監測網點數量多,數據的量也非常大,需要認真細致地分析。最終的結果需要由國家衛生計生委統一發布。
記者注意到,很多地方疾控部門在其網站有啟動監測工作的消息,以及一些地方衛生計生部門官網的技術培訓等信息。
如浙江省疾控中心在官網發文稱,中心環職所自空氣污染對人群健康影響項目開展以來,通過協作高效的工作節奏和細致縝密的方案安排,從零開始,在全省5個地市同步開展推進采樣和人群調查工作,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階段性成果。
對這項工作,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潘小川表示:“國家對此很重視,投了很多錢,中國疾控中心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客觀地講,很多因素決定了研究結果的可靠性、準確性還不夠好!
同時,潘小川也表示,大氣污染對人群健康效應關系重大,理應慎重對待。
此前,王宇曾表示,空氣污染(霧霾)對人群健康影響監測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目前研究已經做了兩年,以后還要延續。這項研究已經在幾十個城市選取樣本,而且樣本城市每年都在增加。
他稱,以前我國從來沒有在這方面做過系統研究,所以現在很多數據都沒有。如上一年什么情況,幾個月前什么情況,都不清楚。而一個腫瘤案例,與霧霾有多少相關度?與吸煙有多少相關度?這是一個很復雜的事,要在一個科學的基礎上進行研究,以求一個科學的數據。
專家說法
健康影響與顆粒物成分密切相關
顆粒物的健康影響除了與粒徑、濃度相關外,還與顆粒物的組成成分密切相關。
中國疾控中心環境所副所長、研究員徐東群撰文指出,細顆粒物的主要成分包括含碳顆粒(包括元素碳和有機碳,元素碳主要產生于高溫燃燒過程,有機碳則主要來自相對低溫過程的不完全燃燒產物)、硫酸鹽、硝酸鹽、銨鹽、重金屬等。
細顆粒物在空氣懸浮過程中還會進一步吸附空氣中存在的有機和金屬等化學成分,以及細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成分。
徐東群表示,顆粒物的有機成分可作為佐劑誘發哮喘或加劇變態反應性鼻炎的癥狀;顆粒物的多環芳烴含量與顆粒物的致癌活性相關;含有細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顆粒物可能引起呼吸道傳染病的流行。
吸附有害氣體的顆粒物可以刺激或腐蝕肺泡壁,長期作用可使呼吸道防御功能受到損害;顆粒物上的某些金屬成分還有催化作用,可以使大氣中的某些污染物轉化為毒性更大的二次污染物。如以顆粒物為載體的SO2,可被顆粒物的金屬氧化物催化為腐蝕性更強的SO3,從而加重對肺部的損害。
此外,某些顆粒物的成分十分復雜,其中多種化學成分可能還對健康具有聯合毒作用。
相關研究
霧霾可能增加中風風險
美研究稱,兩者之間有關聯性,但未證實存在因果關系
據參考消息網報道,美國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空氣污染越嚴重,人們罹患中風的風險越高。
據負責這項研究的費城德雷克塞爾大學流行病學和生物統計學副教授劉隆健說,在空氣質量差的城市里,中風發生率明顯要比空氣質量好的城市高。
“這一差異在冬夏兩季尤為明顯,冬夏兩季的空氣污染物濃度要比春秋兩季嚴重,且冬季的中風死亡率尤高!眲⒙〗≌f。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項研究僅限于確定空氣污染和中風之間具有關聯性,并未證實兩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中風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僅次于心臟病。在美國,中風是第五大死亡原因,每年約有12.9萬美國人死于中風,且中風還是致殘的一大原因。
為了這項研究,研究人員收集了2010年~2013年間的空氣質量數據,調查的污染物類型為可吸入顆粒物。這些數據來自美國1000多個縣和中國的120個城市。
研究人員發現,每立方米空氣中的PM2.5濃度增加10微克,罹患中風的總人數就會上升1.19%。此外,還發現,不同地區間PM2.5的濃度差異與中風指數也有關系。
劉隆健表示,在美國,南部的年均PM2.5水平最高,而西部的值最低。在被稱作“中風帶”的美國南部,中風發病率高達4.2%,居全美榜首。而西部的中風發病率最低,僅為3%。
研究人員還發現,氣溫似乎對空氣質量和中風發病率亦有影響?諝赓|量的季節性變動部分要歸咎于氣候變化。
研究人員稱,夏季雨天和風天較多,此類天氣有助于氣污染物疏散。高溫會造成重要的熱應力壓力,或可導致中風發作,以及誘發其他與高溫、空氣質量相關的疾病。
報道稱,雖然普通病人無法控制空氣質量,但研究結果可為決策者和公共健康官員提供依據,以研發更先進的氣候變化監測及預測模型,讓病患者能夠更好地保護自己。
“空氣污染、冬季極寒和夏季極熱是導致中風的危險因素!毖芯咳藛T說,“患者特別是住在空氣質量較差地區的年老患者,尤其應該注意空氣污染和極端天氣所帶來的中風風險!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血管醫學科學教授格雷格·福納羅博士說:“雖然有一些研究已將心臟病發病率和心衰入院治療率的上升與空氣污染水平上升聯系起來,但將空氣污染與中風聯系起來的研究卻少之又少。”
格雷格·福納羅稱,已有證據顯示,某些種類的污染會加重血管炎癥,而這可能會令中風發病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