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氯堿企業有些郁悶。根據“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國家將調整進出口關稅,遏制高耗能、高排放產品出口,而氯堿行業很可能在調控之列。據統計,上半年,中國PVC產量為604萬噸,出口20萬噸;燒堿產量為1235萬噸,出口91萬噸。業內人士紛紛表示,如果出口收緊,產能淘汰、行業洗牌的進程將進一步加快。起步于上世紀50年代的江蘇氯堿行業,將面臨一輪生死考驗。
陷入產能過剩百萬噸“泥沼”
“市場行情很不好!”這是記者采訪多個氯堿生產企業負責人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據江蘇省氯堿行業協會透露,目前江蘇省共有24家生產企業,總產能可達380萬噸/年,而實際產量與市場需求量相等,僅為260萬噸/年。產能過剩百萬噸,堪稱“過剩大戶”。
產能過剩給行業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最明顯的影響就是開工不足,價格難以上行。有關資料顯示,目前,99%片堿市場主流報價在2860元/噸—3000元/噸,32%離子膜堿市場均價720元/噸—800元/噸,較前期有所下跌。而導致價格變動的原因在于近期江蘇市場貨源充足,下游企業需求下降以及周邊地區低價產品的沖擊等,多種因素聯合制約了江蘇地區燒堿價格,且據業內人士估計,燒堿價格還會持續下滑。
“以液氯的價格為例,去年限電的時候,價格隨之每噸漲了二三百元,年前達到每噸1600元左右;到年底,由于"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影響以及市場上因準入門檻低導致的惡性競爭等原因,液氯價格一落千丈,現在僅為350元/噸。可是液氯光生產成本就可能高達1300元/噸!”蘇化集團張家港有限公司生產部楊經理無奈地向記者倒著苦水。他還告訴記者,在前幾年氯堿行情好的時候他們公司年銷售額可達8億元以上,而現在年銷售額僅約4.6億元!奥葔A企業現在正處在一個盈利的平衡點上。為了生存,企業只有通過不斷擴產來分攤成本!
“氯堿行業先天條件就不好,高能耗,利潤還低。”江蘇安邦電化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說。此外,由于氯堿行業目前還沒有自己的行業標準,項目審批不嚴格、市場準入門檻低、價格定位混亂等亦嚴重制約了行業發展。
以高精化產品占領制高點
江蘇氯堿行業一直是以氯定堿,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乙烯法氯乙烯、聚氯乙烯、甲烷氯化物、農藥等氯制品產業鏈,對氯的需求量大。而江蘇化纖、紡織、印染、醫藥、機械、電子等行業又相當發達,對燒堿也有持續的需求。但由于產能嚴重過剩,氯堿行業已不堪負重。“每個企業都生產一半大家日子就都好過了。”楊經理的一句類似戲言實則道出了眾企業的心聲。那么,氯堿行業如何才能真正實現“脫困”、“減負”呢?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制約氯堿行業最大的攔路虎便是技術落后。即使在轟轟烈烈的一輪投資過后,新技術、新裝備比重有所提高,但卻仍保留了相當規模的落后產能,如隔膜燒堿就還有650萬噸的規模。同時,相比國外同行業研發費用占到銷售費用2%這一現實,目前的國內氯堿行業還遠遠達不到。據介紹,隔膜燒堿電耗一般在2500千瓦時/噸,普通離子膜燒堿為2300千瓦時/噸,而“零極距”技術離子膜燒堿僅為2100千瓦時/噸以下。
顯然,選擇了高端的先進技術和裝置,就如同站在了同類產品的制高點上。
“江蘇氯堿行業自2006年以來就出現了產能供大于求的狀況。所以純粹靠生產氯堿這類初級工業原料是不行的,要往深層次去做。而且純粹地賣也不行,要學會自己"消化",拉長氯堿產業鏈,促進產業轉型!苯K氯堿行業協會有關專家如是說。楊經理也表示,蘇化集團的液氯一半用于生產化工產品,另一半則用于內銷,但由于運輸安全性的要求,銷售范圍局限在300公里以內。所以接下來,他們將重點發展下游行業,建好配套設施。
盡管如此,經過多年的發展,江蘇省氯堿產品高精化也已初見端倪,逐步形成了以農藥、中間體、精細化工產品為主的氯堿產品群,許多企業都有自己的核心產品系列,形成產品樹,延長了產品鏈。比如江蘇揚農集團氯苯系列產品;南化公司的染料、農藥、橡膠中間體為主的產品系列;江蘇蘇化集團新型農藥及中間體、精細化工產品系列;江蘇安邦電化公司的農藥、中間體及精細化工的產品系列等。正是這些產品才使得這些企業安然渡過了金融危機的同時仍然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