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現代工業競爭的首要因素之一,最近幾年人才問題已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美國政府在制定其21世紀的競爭戰略時,提出:“必須把教育、勞動力培訓戰略列入國家的優先列表中”。美國商務部的報告在描述保持美國制造業競爭優勢的對策時,特別將人才問題列為首選對象之一,認為“人才的培訓和教育是關鍵”。該報告甚至將中美兩國人才隊伍進行了如下分析、對比:
2002年中國工科畢業生人數為21.96萬人,占當年畢業生總數的39%;而美國的工科畢業生人數不到6萬人,僅占畢業升總數的5%。這種狀況引起了美國政府和工業界深深的擔憂。
我們姑且不論上述數據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如何,這種簡單的數字對比實際上并不能客觀地反映問題的本質。事實上,我們(至少在焊接領域)比美國面臨著更為嚴峻的專業人才危機。
在美、歐等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大學普遍實行通才教育,其焊接人才主要來源于職業培訓。他們的焊接職業培訓體系經過多年的運行,已經進入了成熟階段,不同種類、不同層次人才的培養比較完善。
單看美國的工科畢業生人數似乎問題很嚴重,但事實上,美國早就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備的焊接職業培訓體系。在這個體系下,每年有大量的人員接受焊接職業培訓后,獲得美國焊接學會(AWS)的相應資質。而且,美國在獲得國際焊接學會(IIW)的國家授權(ANB)之后,又開始在國內推廣國際統一的焊接人員培訓制度,并在AWS體制和IIW體制之間建立了相應的鏈接。因此,美國只要解決 “焊接在公眾眼中那種在滑坡中掙扎的倒霉形象”問題,憑借其認證的權威性和一系列配套措施就足可以吸引更多富有天賦和才能的人進入焊接領域工作。
反觀我國,情況卻不容樂觀。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專業人才教育制度。曾經有40多所高等院校設置了焊接專業,提供焊接專業人才的培養。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1998年的通才教育制度實施。此后,人才的培養重任自然就落到了職業培訓部分。而當時我國焊接職業培訓體系尚不完善。為了解決我國焊接專業人才供需矛盾,中國焊接學會和中國焊接協會于1998年8月,聯合成立了中國焊接培訓和資格認證委員會(CANB),全面負責我國的焊接培訓和認證工作。
我國的CANB在2000年1月獲得IIW授權后,開始致力于在中國推廣國際統一的焊接培訓體制?陀^而言,CANB最近幾年的工作卓有成效、成績斐然。在短短的三年時間里,我國共有上千人接受了各類焊接培訓并獲得相應的IIW資格證書。CANB推行的IIW焊接培訓體系已成為我國影響最廣、最為業內認可、與國際一致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