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屆三中全會閉幕之后,主題定出農村改革發展的新部署:那就是確定30年改革再起步,由農村開始。建設新農村,完善農村基礎建設由此提上日程。伴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號角,和著服務“三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節拍,農村廣播正邁開大步向千家萬戶走來。
全面建二、農村廣播的歷史和現狀急需廣播再現當日輝煌 。
農村廣播作為一種傳播媒介,能夠傳播信息、輿[1]論監督、提供娛樂等。從建國到1957年開始,農村有線廣播的社會功能可以概括為集體的宣傳員、鼓動員、組織者。從50年代中期起到“文革”期間,農村有線廣播發揮的主要是政治功能、宣傳功能!拔母铩苯Y束至90年代初期,農村有線廣播的各項社會功能逐步恢復,政治意味消減,并突出了經濟建設功能。農村有線廣播緊扣農民的需求,精辦節目,因而收到了較好的傳播效果,基本上發揮了傳播信息、宣傳整合、提供娛樂等多項功能,是建國以來農村有線廣播社會功能發揮最全面的一個時期。農村有線廣播在上世紀50至80年代一直獨領風騷,是農民信息來源的主要渠道,在中國農村改革、包產到戶重組中起到了十分積極重要的作用,當時可村村通廣播,鄉鄉有放大站,并有專人負責維護。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電視機的普及和鄉鎮政府體制改革,農村廣播逐步走向了衰敗。90年代中期,農村廣播徹底癱瘓。90年代后期,隨著有線電視網絡的興起,各地廣播電視部門紛紛組建了自己的有線電視網絡,并迅速的延伸到廣大農村地區,當地廣電部門工作重心都向有線電視轉移,對農村有線廣播的投入逐步減少,最終導致了全國只有極個別地區保留了農村廣播系統。
上世紀我國所建設的農村廣播網是采用定壓240V傳輸的定壓廣播系統,每個鄉鎮都建有放大站(后改為廣播電視站)。隨著廣播電視及有線電視事業20多年的發展,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覆蓋面大、技術成熟的廣播電視網絡。
現階段發展農村廣播,就是利用現有有線CATV網絡電視系統中87~108MHZ這一廣播專用頻段,來傳輸農村廣播信號,傳輸網絡不需要任何改造,無需二次投資。借助有線電視HFC網絡進行市、縣、鄉村的三級廣播信號傳輸,實現農村廣播、電視“兩網合一”;诂F有成熟的廣播電視網絡作為信號傳輸載體,實現廣播電視雙入戶,這成為當今和今后一段時間傳遞信息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
三、中國農村的重要地位急需農村廣播重新響起來
中國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其中農村人口9.4億,占全國總人口的70%,我國農村土地面積約占全國領土總面積的60%,可見農村在中國版圖上的份量之重。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關系到和諧社會的發展。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們黨不斷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使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農村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極大調動了億萬農民積極性,極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改善了廣大農民物質文化生活。實踐充分證明,只有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從而實現社會的全面和諧。
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農村廣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經濟學普遍認為: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目前在出口衰退的情況下,投資和消費就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引擎。在中國,強大的內需和廣大的市場恰恰來自于廣袤的農村和9億中國農民,農村經濟發展了,城鎮化進程和農民收入的提高將推動投資和消費的發展,進而促進經濟的發展,中國農村和農民將成為保證中國甚至世界經濟發展的腹地。從人類歷史上看,中國農村的大發展也將成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為浩大的“造城運動”和“致富運動”!
要創新農村建設,就要按照城鄉一體化的要求,統籌規劃,配套建設,促進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全面開展村鎮基礎設施配套,讓久違了的農村廣播真真切切地響起來,使之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上一個新臺階。這不僅是加快農村社會文明進步的迫切需要,也是確保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客觀要求。
中國農村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人均消費水平持續增高,農村市場勢必會成為未來一個寵大的消費市場,農民消費也會成為一個寵大的消費群體,廣大農民急需科學技術、致富信息、文化娛樂、法律知識等,現在急需有一個專門“為農民說話,讓農民說話,說農民話”的廣播,這對進一步落實黨的“三農”政策,調動農民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必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為此,作為信息渠道來源之一的農村廣播,也隨之成為農民茶余飯后的新話題。
五、農村廣播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國家廣電總局一度提出“廣播發展年”的要求,一些地方政府積極開展“農村廣播村村響”工程,其基本思想就是把農村調頻廣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實現城市與農村、廣播與電視“兩手抓,兩手硬”。大力發展農村廣播,使農村廣播的作用得到應有的發揮,真正使農村廣播的發展水平滿足農村的需求,使之符合廣播電視協調發展的要求。
隨著農村經濟體制和生活生產方式的變化,農民獲得了空前的生產自主權和生活自由度,農村基層組織影響和服務農民的手段、渠道卻越來越少。特別是行政村撤并后,村子大了,地域廣了,人口多了,事務雜了,要求高了,村民大會卻開不了,上門工作又不方便,這時農村廣播室成了基層組織管理事務,農民群眾了解村務的重要渠道,對發展農村民主政治、應對農村突發事件、促進農村社會穩定有著重要作用。
5.12特大地震災害,廣播成為唯一的傳播渠道,災區的民眾時時聽到來自中央的聲音,來自各級政府的聲音,廣播保障了抗震救災中秩序的穩定,信息的凝聚,合力的形成,可以說大地震中的廣播信號就是永不間斷的生命線。
與此相似的還有2008年年初的雪災,也同樣也使[1]廣播發揮了它的重要作用,廣播成了被困在高速路上的司機和深山里的農民的強大精神支柱。
“要是有個高音喇叭就不會死那么多人了!這是重慶開縣井噴事故中一個從死神魔爪下逃出的農民發出的呼喊和嘆息。2003年12月23日,重慶開縣發生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井噴事故,死亡234人,震驚中外。這是天災,也是人禍。說是人禍,是因為有很多人是在“事故發生后“而不知道”事故已經發生”而枉死的!吨袊侣勚芸返囊欢挝淖肿阋砸鹞覀兊纳钏:“據開縣官員稱.雖然當晚即組織干部通知村民撤離,但因為沒有防毒面具,無法進入危險區域換家挨戶通知。當地農村已取消了高音喇叭,多數農家又沒有電話,無法及時得到通知。
農村廣播作為重要的思想輿論陣地,肩負著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鞏固發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任,因此,農村廣播的存在很必要。目前,農村廣播在傳播實效性方面比電視傳播更快、更便捷,無論哪里發生新聞事件,只需打電話到電臺,馬上就能口播出來,也可以采用新聞記者現場播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