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最近幾年使用率最高的詞,“競爭力”應該是其中之一。其實,競爭力并不是一個新概念,只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人們給競爭力賦予了更多不同以往的新內容。所以,當我們談到為紡織行業提供裝備的中國紡織機械行業時,也不可回避地要探析一下它的競爭力所在。
美國管理大師邁克爾·波特在談到競爭優勢時提出了差異化的概念,這其中包括了技術的差異化、產品的差異化等等。細細琢磨,與我們常說的“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概念似有異曲同工之處。所以,衡量行業是否具有競爭力,差異化就成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另外,就是成本和市場。
就成本而言,我國紡機行業占有絕對的優勢,并且這個優勢還能保持相當一段時間。改革開放后的20年來,中國紡機行業的生產規模從60億元發展到現在的360億元,增長了6倍。取得這么大的成績,原因很多。但在搶占市場的激烈競爭中,成本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值得注意的是,成本的優勢是多方面的,絕不僅僅是人們一般意義理解上的勞動力成本。
中國的勞動力價格低、素質好,這是世界所公認的。除此之外,使我國紡機行業保持成本競爭優勢的還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我們擁有一套完整的紡織機械加工體系,任何國家都沒有我們完整,從原材料(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供應,到各種各樣的配套件、加工裝備等等在國內都能采購到,以往國外對我們進行原料封鎖的局面早已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