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微電子技術和通信技術的日益發展,高科技的氣體流量計與測量儀表已經成為現在儀器儀表業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有關資料顯示,國內儀表工業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不僅完成了布局、建設、生產和發展,而且產品基本滿足了國內各個方面的需求。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國外儀表產品開始大量涌入中國市場,提前揭開了中國企業與外資企業競爭、合作的新一幕。然而十幾年來中外合作的結果卻并不理想。近日,我國儀器儀表行業有關專家指出,目前我國儀器儀表產品大多屬中低檔水平,生產現狀不盡人意。高檔、大型儀器設備幾乎全部依賴進口,中檔產品以及許多關鍵零部件,國外公司占有國內市場60%以上的份額。而國產分析儀器占全球市場份額不到千分之三。國產儀器儀表與進口產品的差距顯著,原因在哪里?根據有關分析,除了國內企業產品總體質量落后于進口產品外,缺乏政策保護也是造成國內市場上進口產品風光獨好的因素。而更深層次的內在原因是,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在高技術含量的自動化儀表及系統、科學測試儀器、傳感器元器件等領域里,參與競爭的主要是引進、合資的產品。在引進、合資、國產化過程中,國內企業缺乏對產品關鍵技術的研究,不能獨立地對產品進行升級換代,重復引進現象嚴重。中國已加入W TO,儀器儀表的關稅會進一步下調,國外企業將加快進入中國市場。而要在與外資企業的競爭中獲勝,中國企業必須把好“技術關”,加快自己技術進步的步伐。中國加入世貿后,將給儀器儀表行業帶來進一步的沖擊與機遇。隨著入世后關稅的普遍調低,儀器儀表行業所需的各種電子元器件、價格各方面面臨更大的選擇,對國內企業降低氣體流量計成本,對現有產品進行更新和換代以及參與整個市場的公平競爭都有積極影響;在吸引外資和對外技術合作方面也有較大幫助。面對目前出口已形成規模和優勢的中低檔產品而言,入世更是一個擴展國際市場的良好時機。世界主要的工業強國都有其高水平的儀器儀表工業。早晚要成為工業發達國家的中國,如何發展其儀器儀表工業是十分重要的課題。以資金和技術來源區分,世界上發展儀器儀表工業不外乎兩種模式:一是以本國資金和技術為主,二是以外資及其技術為主。工業發達國家一般是第一種模式,發展中國家限于條件往往是第二種模式,其典型例子是新加坡。我國要成為儀器儀表工業發達的國家應走哪條道路,是否采用一種模式是值得認真研究的問題。作為一個已具備相當規模行業基礎的中國儀器儀表工業,能否走出一條中國儀器儀表工業的興旺之路,本國企業的興衰始終是第一位的。國企改革的成效,民營企業水平和實力的提高,大學和科研機構所辦企業的潛力充分發揮是本國企業的希望。中國儀器儀表工業在外資大舉進入和進口激增的重壓下形勢嚴峻,但不會打散,不會潰不成軍,更不會消亡。它的生存和發展在于具有市場、人力資源和行業基礎三大比較優勢,中國儀器儀表行業正在培育和已經出現具備這種規模和能力的企業。中國儀器儀表企業不會只局限于目前具有比較優勢的以中低檔產品為主領域的發展,行業中的優秀企業已有能力在某些高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打破外資和進口產品一統天下,幾乎壟斷的局面。一方面充分發揮行業比較優勢,鞏固和擴大在一般產品領域的地位和成果,另一方面,在氣體流量計和測試控制高技術領域取得突破,縮小差距是本國企業的發展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