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儀表是物質世界的信息進行測量、控制的基礎手段和設備,是信息產業的源頭和組成部分,是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先導性行業。氣體流量計總體規模不大,(全國儀器儀表行業工業總產值2002年才突破1000億元),但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拉動作用,被喻為裝備工業的眼睛、心臟和大腦。是科學研究的“先行官”。各個計量測試領域的“物化法官”。它的發展水平是國家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儀器儀表同時具有“三高三低”——高技術、高投入、高產出、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的特點,許多產品技術密集和勞動密集相結合。浙江地少人多,能源和資源對外依存度大,生態環境容量有限,這些特點和省情,也決定了儀器儀表特別適宜于淮安發展。江蘇省儀器儀表工業原來基礎很差,改革開放以后有了較快發展。據統計全省儀器儀表工業總產值,1990年為10.41億元,1995年為46.49億元,2000年(規模以上企業)為99.31億元。2005年,根據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源自國家統計局統計,江蘇省規模以上儀器儀表企業530家,職工總數86472人,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47.41億元,產品銷售收入235億元,利潤總額15.8億元,出口交貨值57.6億元。過去從小到大,至2001年工業總產值突破百億元,用了幾十年時間,而至2005年突破第二個百億元,僅用了不到四年時間,發展明顯加快,全省儀器儀表經濟總量在全國儀器儀表行業比重約占14%,在全國各省市排名中居第三位,同時科技進步和產品結構調整進展較快,整體實力進一步提高,江蘇已成為全國儀器儀表大省。全省儀器儀表行業有較明顯的產業集群特色,以發達的專業化協作作為依托,多種產品有較高的集聚度。全省儀器儀表企業,除個別企業外基本上都是民營經濟。它們進入市場經濟較早,具有較濃的市場經濟意識,經營機制靈活,善于抓住機遇,沒有許多國有月億那樣沉重的歷史包袱,在產品開發、時常開拓、人才引進等有更大的靈活性。根據儀器儀表行業的實際情況和行業特點。今后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快推進產品結構調整和生產方式轉變,關鍵是努力奮斗提高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根本是加強隊伍分建設和人才培養,全面提升氣體流量計的整體素質和市面上場競爭力,能過多方努力,把淮安儀器儀表行業由大省向強省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