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視一則河北省滄州市人民醫院病房變噴泉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報道稱,醫院原先的三層小樓由于地面沉降,逐漸變成了兩層,2009年不得不拆除建成噴泉。雖然聽起來新鮮,傳達的信息卻十分沉重:地面
日前,央視一則河北省滄州市人民醫院病房變噴泉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報道稱,醫院原先的三層小樓由于地面沉降,逐漸變成了兩層,2009年不得不拆除建成噴泉。雖然聽起來新鮮,傳達的信息卻十分沉重:地面沉降。
華北平原的地面沉降并不是新問題。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華北平原京津唐—滄州、衡水一帶持續發生大片地面沉降,局部累計最大沉降量3.18m,最大年沉降量高達100mm以上,受影響面積7萬余平方公里,占華北平原一半以上,其中以北京、天津、塘沽和滄州等地最為嚴重。據中國地質環境院地質調查與科技處處長吳愛民介紹,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滄州大約沉降了2.4米。
世界最大漏斗區 地下水超采所致
根據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承擔的《華北平原地下水安全與可持續利用》項目成果,上世紀80年代以來,京津唐地區每年平均超采地下水近6億立方米。該所領銜的另一項《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綜合評價及專題研究》顯示,華北平原深層地下水超采狀況居全國之首,開采程度(以實際開采量與允許開采量之比來表示)達到177.2%。其中情況最糟糕的當屬海河流域,根據官方數據,累計超采水量已有1000多億立方米,而這相當于我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近70%的蓄水量。
“排空雪浪奔騰遠,得水魚龍變化多”,古人曾這樣稱贊海河的浩蕩恣肆,而如今,海河流域可利用的全部地表水源中,有1/3靠黃河輸入。按照海河水利委員會的統計,由于過度開采淺層地下水,雖然海河流域平原面積只有黃河流域的80%左右,但漏斗規模卻是后者的15倍。
在這個世界最大的漏斗區上,是占全國國民生產總值近30%的環渤海經濟圈,有首都北京、直轄市天津等重要城市。水資源短缺帶來的地面沉降,已成為該地區發展不可忽視的掣肘。2008年,中國地質調查局歷時5年完成的《華北平原地面沉降調查與監測綜合研究》表明,地面沉降給該地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404.42億元,間接經濟損失2923.86億元,累計損失3328.28億元。而且隨著地面沉降情況的惡化,經濟損失也不斷擴大。
北京市區持續下沉 城市發展漸受影響
北京市政府和中國地質調查局分別主持過關于北京市地面沉降的科研項目,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艷在《北京平原區地面沉降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一文中透露,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最大年沉降量達到137.51mm,最大累計沉降量1163mm。沉降現象嚴重的地區,包括海淀、朝陽等經濟、文化繁榮的城區。
目前,建筑、道路和基礎設施相當密集的北京市區受沉降影響已逐漸顯現,其中地下管道面臨著最大挑戰,易彎曲、變形甚至破裂。拿自來水管來說,2000年以來,超過1/3的北京市自來水供水管線破損開裂是由地基下沉引起的,而且水管破損現象多集中在地面沉降發育較嚴重的朝陽區和東城區。其他如燃氣管破損、路面塌陷等市政設施的破壞事件,也有地面沉降的潛在影響。
南水北調難以治本 節水才是必由之路
對地面沉降的治理近些年已得到國土資源部等相關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汪民曾表示,在“十二五”甚至更長一段時期內,地面沉降將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比較突出的一種災害,地面沉降防治應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自2007年起,由國土資源部牽頭的全國地面沉降防治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建立,2009年國家開始大力推進包括華北平原在內的重點地區地面沉降調查監測工作,逐步建成由空中遙感、地面GPS和地下分層標組成的立體監測網絡體系。2011年9月,國土資源部組織編制的《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2011-2020)》成稿,成為接下來10年間治理地面沉降的重要指導文件。
但是,當下已有成果是關于沉降調查監測的專項,針對預防和治理的專門性措施尚需時日。
控制地下水開采、優化地下水開采布局是眼下可以采取的防止情況進一步惡化的重要措施。自2011年3月1日起,北京市開始實施《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條例》,對地下水開采使用進行了嚴格限制。
控制地下水開采對治理地面沉降有效,但落實起來有不小的難度,城市開發中一些耗水量極大的項目依然會上馬。
就在今年,北京市地面沉降最嚴重的地區被曝修建高爾夫球場。據《新京報》報道,北京市朝陽區金盞附近一年的地面沉降量就達到137毫米,居全國之首;而就在這里的溫榆河河道中,今年8月還有一處大型高爾夫球場正在建設中。高爾夫球場耗水量很大,北京將近60家高爾夫球場一年消耗4000萬噸水,絕大多數抽取自地下。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節水的目標時時讓位于開發的需要,尤其當高消耗產業有廣闊的市場需求和高額的經濟利潤時。這類短視的逐利行為是以城市的持續性發展做賭注,甚至押上了整個海河流域乃至華北地區的水安全和地質安全。